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之江文化中心,矗立着一座传达中国传统美学的场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浙江省非遗馆”)。作为我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省非遗馆在探索非遗馆建设、非遗保护和展陈设计方面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之路。自2023年8月29日开馆以来,该馆即以其独特的展陈设计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专家的目光,参观人数已逾60万人次。在这个充满故事和智慧的空间,每一件展品都在静静诉说着浙江乃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丰沛的情感,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着无限的非遗魅力。
浙江省非遗馆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展览教育空间主要分布在地下一层到地上四层之间,面积15153平方米,展陈1022件(套)展品,集中呈现浙江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非遗馆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以‘物质形态’在‘物理空间’里整体呈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浙江省非遗馆建设前期最先思考的问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郭艺在采访中表示,“非遗馆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参考,作为公共文化场馆,其使命和功能虽然接近于博物馆此类的传统展览馆,但在展陈逻辑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明确非遗馆的功能定位以及展陈逻辑是首要的。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在时间、空间、人的内在逻辑外,从非遗作为展示主体的角度出发,最终确定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即非遗五大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作为主要的展陈逻辑和脉络,并通过视觉艺术传达中国传统美学意象,最终构成“口传·印记”(民间文学)、“手艺·生活”(传统技艺、传统美术)、“身心·智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演绎·风韵”(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仪庆·精神”(民俗)五大板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浙江人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与再创造。这两条展陈逻辑也构成了浙江非遗馆的价值脉络,呈现浙江非遗项目与地域、与人群、与生活的关联,体现地域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生态”。
浙江省非遗馆以“人与过程性”的展示方式为核心,呈现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的文化谱系,同时确立了以“一条逻辑主线+三个文化空间+若干互动体验”的总体思路展开陈列,并由一个基本展陈和二个专题展构成完整的展示空间。基本展陈位于一、二层的“越山向海”展厅,承担着全面呈现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充分彰显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精神、活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与特色的目标与使命,展示内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遗代表作及名录,以及浙江省级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作为一个非遗馆,最基本的是要有固定的展陈。而浙江省非遗馆的固定展陈首先要能够满足完整且体系化地向观众传达浙江文化典型形象的要求。”浙江省非遗馆副馆长祝汉明谈道,“这种展示必须体现出浙江传统文化的本质性和经典性。为了增加可看性,我们对展项进行了兼并和提炼,同时在基本陈列‘越山向海’前增加了‘总序厅’开篇,并以人类非遗项目‘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中国时间’装置贯穿至基本展陈的‘向海而生’‘寻山问居’‘觅水行商’三个突出浙江非遗特点特色的文化生态空间,在空间的展示之内加入了时间体系,讲述浙江时空里浙江人的故事。而尾厅则以‘生根迭代’为名称,以一组雕塑艺术装置象征非遗的生生不息、世代创新,也留给观众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和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浙江非遗馆还有两个专题陈列,即传统工艺厅的“知者创物”和传统戏剧厅的“姹紫嫣红开遍”。
据郭艺介绍,传统工艺厅分为精品陈列区和换展区,精品陈列区主要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展区更换以年度为周期,呈现不同门类的传统工艺项目。传统工艺厅的展现以作品实物为主体,同步采用影像等方式体现在场性,即再现空间场景,还原非遗项目发生所处的情境,多维度地表现传统工艺文化形态,传导浙江传统工艺的技艺精神。再现空间场景除了静态作品展示外,在展厅采用相关物品等道具模拟非遗发生时的人物事件场景,以及采用数字影像等技术手段,呈现技艺传承时的环境背景、人的状态、空间的形态IM电竞平台,对非遗项目进行艺术性还原,让观众产生沉浸式的情绪共鸣。传统戏剧厅的展陈以“一个视觉中心、历史脉络、动态表演”形成动静结合的展现空间,视觉中心的传统戏台不仅是馆内的重要展品,且与建筑空间一起构建了之江文化中心的视觉地标“非遗之眼”,在“台前幕后”感受浙江的人文和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示方式上,设计团队始终坚持“以非遗体现非遗,以非遗表现非遗”的设计方案,从非遗的角度提炼元素,如竹编、雕刻、锡雕等特殊的非遗技艺等,进行视觉的重新整合,同时串联起整个非遗馆的文化气氛和非遗气息。
非遗馆承担着知识传播和非遗科普的使命和任务,浙江省非遗馆围绕活态的文化遗产特性,引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驻场展示,带动观众参与互动,开展非遗项目体验和传习,建立“传承人”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观众”也成为非遗展陈内容的重要部分,将非遗的“参与度”无限拉长。这里不仅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更是一个生动的文化课堂。
为了突出传承人的非遗技艺,馆方采取了各种可供观众选择的观看和互动方式,如跟踪拍摄70多位手工艺匠人的作业细节;“十里红妆”的婚嫁场景;将滨海习俗和生产劳动围绕“船”开展,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造了“绿眉毛”海船,并做了跟踪性记录,影片本身和“船”一样,都成为展厅里面的展品……
“非遗馆的展陈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中,对非遗的展示本身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郭艺表示,“浙江省非遗馆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是,我们是先确定了展陈大纲,而后确定空间规划,这与常规的展馆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也因此,赋予了浙江省非遗馆能够支撑起最大限度地表现浙江省丰厚的非遗资源的可能,展演与展示、内容与项目、空间与观众得以融合在一起。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优化,不断实践真正契合非遗的展陈形式。”
浙江省非遗馆,正在建设着一座活态的、面向未来的、充满创新力的文化空间,不仅成为展示浙江乃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更是启迪人们尊重和传承文化的平台。它不仅成为了浙江文化的鲜明标识,展现出了非遗之美的无限可能,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了浙江方案和创新实践。■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IM电竞网站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我们的团队人数
我们服务过多少企业
我们服务过多少家庭
我们设计了多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