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伟德bv国际体育 > 伟德bv国际体育新闻信息
“过去几年,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新三样’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实现全球第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两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大气污染减排总体呈现放缓趋势,同时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减污降碳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表示,“如何全面系统正确认识这些挑战,设计下一步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正确路径,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重点。”
为巩固空气治理成果、推动减污降碳工作迈上新台阶,多位BV伟德APP下载业界专家都指出,优化技术路径和设计政策组合将有效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尤其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能源、产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结构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更将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约为30微克/立方米,相比较2015年下降了33.3%,空气质量提升效果明显。2020年到2023年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也都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分别下降14.3%、14.6%、7.5%和8.0%。
但不可忽视的是,2023年我国部分污染物浓度水平却有所反弹,报告分析指出,部分时段和区域排放出现反弹是影响全国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京津冀周边、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多个区域PM2.5较2022年小幅反弹,部分城市PM2.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也同比出现反弹。同期,2023年我国VOCs排放与2022年虽基本持平,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另一大气污染物臭氧浓度也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看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国际减碳义务和国内减污重任。今年是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时间节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标志着绿色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尽管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实现空气质量改善还需要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克服气候变化、气象周期等一系BV伟德APP下载列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次翻倍,未来温度、降水等极端事件将进一步增加,并对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强烈反馈。以去年加拿大森林火灾为例,受高温和干旱天气影响,加拿大在2023年发生近20年来最为严重的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超过1300万公顷,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超过以往22年的总和。
在王会军看来,面对气候极端性加剧,一方面应加强控制碳排放,以更强的力度来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应对气候极端化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研究,更好服务于减灾、防灾以及保证人群健康。
除了愈加显著的气候挑战外,报告也指出,2023年电力与供热部门的二氧化碳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呈现“双增长”趋势,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协同减排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能源、工业、交通系统的结构转型同样重要。2023年,中国持续刚性增长的能源需求使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双向”增长趋势延续,虽然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但煤炭消费量仍然增长5.6%,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的挑战仍然存在。
面对重重挑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空气质量改善须立破并举,特别是在大气污染物存量削减方面要尤为敏感。而在能源领域,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应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活动应把握好碳排放双控等重大战略契机,实现主动作为。
报告强调,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将在协同路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将增强绿色能源利用的稳健性,强化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和稳定性,为中国实现甚至超越碳中和目标提供额外动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尹志聪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与治理空气污染有显著的协同效应,近年来,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也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在经济激励方面中国已经形成全球覆盖最大排放量的碳市场,同时在积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未来都需要继续完善治理体系,推动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治理的效能。其中,工业领域应进一步推动能源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交通领域应持续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运输体系伟德bv国际体育官方网站,电力系统则应加强整合新能源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同时还应加强建筑领域节能降耗水平,以及推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持续稳定发展。
“过去几年,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新三样’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实现全球第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两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大气污染减排总体呈现放缓趋势,同时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减污降碳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表示,“如何全面系统正确认识这些挑战,设计下一步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正确路径,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重点。”
为巩固空气治理成果、推动减污降碳工作迈上新台阶,多位业界专家都指出,优化技术路径和设计政策组合将有效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尤其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能源、产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结构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更将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约为30微克/立方米,相比较2015年下降了33.3%,空气质量提升效果明显。2020年到2023年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也都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分别下降14.3%、14.6%、7.5%和8.0%。
但不可忽视的是,2023年我国部分污染物浓度水平却有所反弹,报告分析指出,部分时段和区域排放出现反弹是影响全国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京津冀周边伟德bv国际体育官方网站、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多个区域PM2.5较2022年小幅反弹,部分城市PM2.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也同比出现反弹。同期,2023年我国VOCs排放与2022年虽基本持平,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另一大气污染物臭氧浓度也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看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国际减碳义务和国内减污重任。今年是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时间节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标志着绿色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尽管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实现空气质量改善还需要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克服气候变化、气象周期等一系列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次翻倍,未来温度、降水等极端事件将进一步增加,并对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强烈反馈。以去年加拿大森林火灾为例,受高温和干旱天气影响,加拿大在2023年发生近20年来最为严重的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超过1300万公顷,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超过以往22年的总和。
在王会军看来,面对气候极端性加剧,一方面应加强控制碳排放,以更强的力度来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应对气候极端化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研究,更好服务于减灾、防灾以及保证人群健康。
除了愈加显著的气候挑战外,报告也指出,2023年电力与供热部门的二氧化碳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呈现“双增长”趋势,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协同减排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能源、工业、交通系统的结构转型同样重要。2023年,中国持续刚性增长的能源需求使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双向”增长趋势延续,虽然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煤炭消费占比BV伟德APP下载持续下降,但煤炭消费量仍然增长5.6%,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的挑战仍然存在。
面对重重挑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空气质量改善须立破并举,特别是在大气污染物存量削减方面要尤为敏感。而在能源领域,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应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活动应把握好碳排放双控等重大战略契机,实现主动作为。
报告强调,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将在协同路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将增强绿色能源利用的稳健性,强化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和稳定性,为中国实现甚至超越碳中和目标提供额外动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尹志聪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与治理空气污染有显著的协同效应,近年来,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也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在经济激励方面中国已经形成全球覆盖最大排放量的碳市场,同时在积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未来都需要继续完善治理体系,推动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治理的效能。其中,工业领域应进一步推动能源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交通领域应持续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运输体系,电力系统则应加强整合新能源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同时还应加强建筑领域节能降耗水平,以及推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们的团队人数
我们服务过多少企业
我们服务过多少家庭
我们设计了多少方案